“師者,,所以傳道受業(yè)解惑也”。這是千余年來,,中華民族對于師者最樸實簡潔地介紹,。所謂傳道,也就是培育學生健康人格,,傳授做人做事的道理,,即育人之事。傳道為首即育人為先,,是師者的第一要務,。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》第三條明確規(guī)定,,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(yè)人員,,承擔教書育人,培養(yǎng)社會主義事業(yè)建設者和接班人,、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,。由此可知,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,,是每位教師必須履行的義務,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時強調,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,。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(yǎng)什么樣的人,、如何培養(yǎng)人以及為誰培養(yǎng)人這個根本問題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,,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,,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,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,、種好責任田,,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,形成協(xié)同效應,。簡而言之,,高校思政工作不僅僅是思政課所要承擔的任務,更是每一門課程的內在使然。因此,,開展“課程思政”是高校的育人要求,,更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。
作為一所師范類院校,,師范特質與“君子文化”是內在貫通的,。近年來,我校以“明體達用”為校訓,,堅守優(yōu)良師范傳統(tǒng),,以“君子文化”為切入點,充分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元素,,春風化雨,、潤物無聲,推進“課程思政”落地,。2015年起,,學校先后出臺了《關于在大學生中開展“倡導文明修身,弘揚君子之風”教育活動的實施意見》《“君子之風”建設實施方案(2015-2020)》等文件,,圍繞“立德樹人”這一根本任務,,在學生中倡導“天下興亡、匹夫有責”的家國情懷,,樹立“仁愛共濟,,立己達人”的社會關愛精神,塑造“正心篤志,、崇德弘毅”的人格修養(yǎng),,塑造新時代的“君子之風”,并將現(xiàn)代“君子之風”內涵細化為“仁義禮智信勇藝”七個方面,,要求全校50多個專業(yè)在制定人才培養(yǎng)目標和方案的過程中,,必須與“君子之風”建設內涵的7個子目標相結合,結合本專業(yè)的特色制定目標和方案,,構建符合當代“君子之風”培育目標的課程體系,,形成各有特色的專業(yè)培養(yǎng)方案和德育文化,。開發(fā)《國學智慧與君子人格修養(yǎng)》《君子禮儀與大學生形象塑造》兩門通識核心課,,面向師范類學生開設;將“君子之風”與思想道德修養(yǎng)課,、心理健康課,、職業(yè)生涯規(guī)劃課融合,制定校本教材,,成為全體學生第一課堂的必修課,;將“君子之風”建設內容融入新生始業(yè)教育、畢業(yè)教育、黨課,、團課,、主題班會、團日活動,,成為學生第二課堂的必修課,。本學期全校每個專業(yè)選擇一門專業(yè)核心課程進行教學模式改革,評選18門優(yōu)秀改革課程進行全校示范,,并專設“課程思政”考核內容,。2018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專門設置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專項,鼓勵教師進行“課程思政”研究和實踐,。
6月1日上午,,學校召開“課程思政”工作研討會。校黨委副書記黃建平,,黨委委員,、宣傳部長杜寧出席,宣傳部,、教務處,、教師教育學院、工學院,、生命科學學院等相關負責人參加,。
黃建平強調,開展“課程思政”工作是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內容,,全校上下要高度重視,,扎實推進。他就進一步做好“課程思政”工作提出了六點要求:一是要加強宣傳引導,,深化教師對“課程思政”的認識,,強化育人意識,推進“君子之風”融入課堂的文章,;二是要拓寬“課程思政”德育元素的來源,,只要對學生健康成長有利的德育元素都可以納入其中;三是要加強政治引導,,明確師德師風要求,,在教師中推進“君子之風”建設,引導教師做到以德立身,、以德立學,、以德施教;四是要做好與培養(yǎng)方案,、校本文化等有機結合的文章,,明確“課程思政”的考核要求;五是要做好試點工作,黨員教師帶頭做,,示范課,、公開課加強引導等;六是要建立完善考核評價機制,,將“課程思政”落實情況等作為各類教學建設項目,、教學榮譽評選的重要指標內容,將學院推進“課程思政”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效納入學院績效考核評價體系,。
會上,,與會人員結合外出調研和實際工作,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討論,,對推進“君子之風”與“課程思政”進一步融合提出了意見和建議,。